一、柑橘黄化
造成柑橘树体黄化的原因概括为三个方面:土壤供给问题、根部吸收问题、枝干枝条输导问题。
土壤供给问题:土壤缺乏一种或几种元素、PH值偏酸或偏碱、重金属超标、土壤活性低、肥料被固定、供肥不足等;
根部吸收问题:病虫害——根腐病、线虫、肥害、水害等;
枝干枝条输导问题:包括传导组织受损、传导组织堵塞。木质部导管受损有裂皮病、流胶病、环割、天牛、爆皮虫、嫁接口不亲和等造成;韧皮部筛管堵塞有黄龙病、碎叶病等。
缺素黄化
疑似黄龙病
具体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:
不合理施肥引起的黄化:施肥位置不合理造成浮根、烧根; 中微量元素施用量少;大量使用未熟化有机肥。
水害闷根、土壤偏酸粘性重、果园多年没深耕、除草剂引起的黄化。
天牛为害、根群发病、根结线虫危害。
环割技术的滥用、没合理控制挂果量,树体营养失调、黄化;黄龙病、衰退病引起黄化。
改造黄化树,需从改良土壤开始,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1、调节土壤PH值到5.5-6.5,如酸性土壤通过调酸、少用酸性肥料等;
2、增加土壤透气性,松土、起垄、开排水沟、沟施肥等;
3、增加土壤有机质,沟施腐熟有机肥、淋施水溶性有机肥等;
4、改良土壤微环境,提高土壤有效氮、有效碳含量从而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。
5、合理施肥,以有机肥为主,大量元素氮磷钾与中微量元素合理配比。
6、叶面喷施,喷施叶面肥,通过叶面吸收养分,减轻根系吸肥负担,另外提高叶片光合作用,向根系提供更多有机养分。
二、溃疡病
溃疡病的防治,可以说没有特效药,溃疡病的病源细菌在柑橘病部组织内越冬,始终存在于植株体内,无法彻底杀灭。当温度适宜、湿度高时,细菌从病斑中溢出,借风、雨、昆虫和枝叶交互接触作短距离传播。远距离的传播则主要通过带菌苗木、接穗和果实。病菌落到寄主的幼嫩组织上,由气孔、水孔、皮孔和伤口侵入,潜育期3~10天,爆发性强。
1、加强田间肥水管理,不偏施氮肥,增施钾肥;注重叶面肥喷施,促进新梢老熟,减少病虫害。
2、做好潜叶蛾、凤蝶幼虫、象甲等的防治,预防溃疡病病菌从害虫取食造成的伤口侵入植物组织,引发该病。
3、对严重的植株,在晴天剪除病枝、病叶及病果,带出园外集中烧毁,修剪后使用33.5%喹啉铜或40%春雷.噻唑锌或氢氧化铜或3%中生菌素等药剂全面喷施,保护健康树,减少病源,避免剪口感病。
三、脂点黄斑病
一般幼嫩的叶片易受侵染,但在老叶的整个生长过程中仍然也能受侵染。春、夏、秋、梢的新叶均可受害,以春梢叶片被害最重,受病春梢上的秋梢相应发生严重(不留夏梢品种)。
栽培管理粗放、施肥不足、树势较弱、红蜘蛛发生严重的柑园易发生;或不注意清园,积累大量菌源,均会加重发病。
防治方法:
1、加强栽培管理,合理密植,合理修剪。
2、抓好冬季清园,减少侵染源,可在一月清园期或早春新梢萌发前在树冠和地面喷施45%晶体石硫合剂100-150倍。
3、药剂防护:重在春梢期预防,在新梢转绿期和发病初期,要及时喷药保护。
有效药剂:可选用代森锰锌、丙森锌、苯醚甲环唑、咪鲜胺、氟硅唑、嘧菌酯、吡唑醚菌酯、甲基托布津或可杀得等防治。
四、沙皮病(树脂病)
砂皮病为树脂病的一种,病原菌是一种子囊菌真菌,寄生性较弱,在没有伤口、活力较强的嫩叶和幼果等新生组织的表面,病菌的侵染受阻于柑橘表皮层内,形成许多胶质的小黑点,故又称黑点病,注意与黑星病名字混淆。
沙皮病在4、5、6、7、 8、9月间最为流行,是因为沙皮病菌的发育适温是15-30℃,雨水充沛易发病及蔓延;
树势弱易发病。特别是土壤酸性强、粘性重、砂粒化等原因,而不利于果树生长造成树势弱的易发病;
偏施氮肥、缺钙、硅元素的植株,表皮细胞组织不严密,易发病;
树体机械性损伤和冻害造成大量的伤口、红蜘蛛发生严重的果园易发病。
该病亦较难治疗,需要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,逐年降低发生率,从平衡施肥,加强植株树势,提高抗病力;结合修剪病枝叶,注重冬季清园,杀灭减少病菌数;
施药防治重在预防:以内吸性杀菌剂为主,内吸+保护双结合;在清园期、春芽萌发(1厘米),谢花2/3、幼果期、果实膨大期、秋梢萌发时抓准关键时期喷施农药进行防治。轮换用药,减少抗性。
文章来源于:微信公众号【艾丽澳农化】 作者: 练雄强